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

原标题: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是一处遗址类博物馆,以北洋海军提督署、水师学堂等清代建筑为主体,真实再现了当年北洋水师及甲午战争的历史原貌,先后被公布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开馆于1985年,院址设在刘公岛北洋海军提督署(俗称水师衙门),1888年,北洋海军在威海正式成军,实力居世界第四位、亚洲第一位。1894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北洋海军广大爱国将士勇挫强敌,虽败犹荣,他们浴血杀敌、以身殉国的英雄事迹,永载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刘公岛是北洋海军基地,甲午战争古战场。水师衙门、龙王庙、丁汝昌寓所、水师学堂及炮台、码头等28处水师旧址,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该馆管理保护和开放。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现有近现代一级文物70余件。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文物,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将其专门存放于具有保存条件的库房中。另外,按照国家文物局的要求,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还对文物建立了电子档案,实行电子化管理。

景点推荐:

北洋海军提督署

北洋海军提督署建于1887年,占地17000平方米,又称"水师衙门",是北洋海军的指挥中心,当年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就在这里谋划指挥军事事宜。

北洋海军提督署系清代砖木举架结构建筑,古朴典雅,稳重大方。整体建筑按中轴线建前、中、后三进院落,每进有中厅、东西侧厅和东西厢房。前、中、后院中厅分别为礼仪厅、议事厅、祭祀厅。各厅厢院落廊庑相接,雕梁画栋,结构严整。院内东南角有演武厅一座,其建筑融中西风格于一体,屋宇高阔,厅内宽广,内有挑檐式舞台一座。1891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到威海巡阅北洋海军,曾在此处观礼,并在厅前检阅舰队操演。

北洋海军提督署正面大门上方,悬挂李鸿章题"海军公所"匾额。两侧边门,分别绘有秦琼、敬德神像,描金点漆,肃穆威严。大门外东西两侧各置乐亭一座,为庆典、迎宾的鸣金奏乐之所。乐亭前面,建有东西辕门,样式恰似古典牌楼。门前广场对称竖立旗杆两支,青龙军旗迎风猎猎,颇壮军威。西辕门以西20米处,建二层了望楼一座,登楼远眺,港内舰船活动尽收眼底。

龙王庙

龙王庙建于清代,占地近3000平方米。整个建筑古朴典雅,美观大方,有前后殿,东西厢房,均为举架木砖结构,正殿中间塑有龙王像,神气活现,左右站列龟丞相和巡海夜叉。两边墙壁绘有古代传说故事壁画,形象逼真。东厢房陈列两块石碑,分别题刻"柔远安迩"和"治军爱民"碑文,均为光绪十六年刘公岛绅商为丁汝昌和张文宣所立。旧时,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或六月十三龙王生日这天,岛里岛外的渔民纷纷进香跪拜,祈求龙王保佑海上平安。甲午海战前,凡过往船只要在岛上停靠,皆来此拈香祈福,北洋海军也信奉龙王,一时香火旺盛。丁汝昌殉国后,其灵柩曾厝置此处。后来岛上居民在庙内设其牌位,四时祭祀,所以龙王庙又名丁公祠。

丁汝昌纪念馆

丁汝昌纪念馆原为丁汝昌寓所,建于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后,丁汝昌携家眷进居刘公岛,在此居住达六年之久。

该建筑为砖石结构,由左中右三套院落组成,占地约15000平方米。西院为内寓,东院为侍从住房,中院为丁汝昌办公会客的地方。中院与东、西院有圆门相通,如今陈列着丁汝昌生前用过的部分家什、字画;院内有一株百年紫藤,是丁汝昌亲手所植,至今仍根深叶茂。大门两侧为门房,如今是介绍丁汝昌生平的展室。寓所门前,矗立着高3.8米的丁汝昌铜像一尊。东西两侧建有红柱飞檐的六棱形凉亭。

威海水师学堂

威海水师学堂建于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占地约20000平方米,现存有东西辕门、照壁、堞墙、小戏台和马厩等,这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处有迹可寻的水师学堂。当时,水师学堂总办由提督丁汝昌兼领。 1889年冬,从上海、福建、广东等地招收学生36名,另有10名学生附学,共46名。1890年5月,海军学校开始授课,课程设有英文、几何、代数、驾驶、天文等,并配有敏捷、康济、威远、海镜四艘练船,供教学用。水师学堂共开办四年,毕业一届30名驾驶生。中日甲午战争后,刘公岛陷落,水师学堂也毁于战火。2004年6月威海水师学堂修复开放。

铁码头

铁码头是北洋海军舰艇的停泊之所,由道员龚照玙主持设计建造,1891年竣工。铁码头墩桩用厚铁板钉成方柱,径四、五尺,长五、六丈,中间灌入水泥,凝结如石,直入海底,涨潮时可停靠万吨轮船。甲午战争后,码头虽然几经维修改造,但基本维持原貌。1971年,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建了突堤"丁"字形引桥。至今仍为人民海军所使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