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票员康顺兴:30载车票人生 见证春运变迁

原标题:售票员康顺兴:30载车票人生 见证春运变迁

新华网北京电(徐宁)2018年春运正式拉开序幕,北京南站售票车间副主任康顺兴,30多年来一直工作在铁路售票部门。在他眼里,一张小小的火车票,就是一个个春运故事,也见证了中国春运的变迁。

20世纪80年代

售票员与旅客隔着厚厚的木板对话

1985年,康顺兴进入铁路工作,当时,售票员与旅客无法面对面交流,售票是中间隔着厚厚的木板,唯一见面的就是从小小的孔洞里伸进来的一只只焦急买票的手。硬板车票还必须配套售票小条,无法确认是谁的改签车票必须在车票递来的同时在那只手上盖戳标记,告知旅客车票起售时间必须登报说明。

“好的售票员必须会打一手好算盘,一天最多卖8千多张票。春运时售票厅外除了排队整宿整宿等待的旅客外还有贩售马扎的小贩……”这是康顺兴80年代的春运记忆。

“当时票的种类很多,比如普快票、特快票、慢车票、卧铺票等,硬卧车票还分上下铺车票,比如乘客买硬卧,要有相应的硬座车票和硬卧车票,叫做一套车票,最多的时候,中转旅客票手里得四五张火车票。少了一张,都不能乘车。”康顺兴说。

80年代车票

20世纪90年代

售票员从算盘高手到计算机能手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售票采用计算机售票,售票员坐在明亮的售票大厅,与旅客只隔着一层玻璃,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许多。”康顺兴说,这时春运出行的旅客更多的是农民工和外出旅行的游客,车站外搭起一排排的临时售票厅,旅客依旧排着长的看不到头的队伍。而快速列车已经能跑140公里每小时。

康顺兴回忆,一天值班到凌晨左右,听到乘客喧哗,其中一位60多岁的老奶奶诉苦,想给怀孕的女儿买一张从北京到上海的卧铺,在北京站排了三天未果。“于是我提议,有退票的话,第一时间联系老奶奶,并让对方留了联系方式,几天后,老太太被通知有退票后,举着‘急旅客所急、想旅客所想’的锦旗兴奋而来,类似的故事很多,也是是铁路人和乘客间最温暖美好的回忆。”康顺兴说。

现在

从“一票难求”到“互联网+”出行

直到21世纪,特别是2008年随着中国进入高铁时代,蓝色磁制车票开始广泛使用,实名制验证验票的实施,自助购票设备的普及,网络购票的兴起,微信、支付宝可以直接线上支付,同城优惠卡和常旅客畅行服务的推广。“前20年的变化加在一起都赶不上高铁开通以来这10年的变化快。”康顺兴感慨道。

康顺兴介绍,2018年春运,北京南站进一步增加自动售票和取票设备,售票窗口外没有了长长的队伍,也没有整宿整宿排队的旅客。现在,“复兴号”已经实现350公里达速运营,高铁时代的到来真正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一个温馨便捷的春运。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