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苏轼欧阳修 大V庐山作诗谁第一

原标题:李白苏轼欧阳修 大V庐山作诗谁第一

江西,所谓“吴头楚尾,粤户闽庭”,在青铜时代已有新干大洋洲这样相当发达的文化,经济发达,名城林立。人杰地灵,据说自唐至清,江西考中进士1.05万人,占全国10.67%,其中状元48人,一门多进士是常态。

江西诗派在古代诗歌史上地位举足轻重,陶渊明、解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黄庭坚、汤显祖、姜夔、周敦颐等文坛巨星皆出于此。加之地形丰富,河川密布,山水动人,文风之盛,古来有之。

古代庐山名声远比黄山大

苏轼是个大文豪。但人太过聪明,有时难免不厚道。他爬庐山,“芒鞵青竹杖,自挂百钱游”,觉得景色太美,想安心地旅游,而不用去应酬写诗作赋。但这就好比他老乡郭敬明趿拉一双夹脚趾拖鞋在越秀山逛荡,还指望没有粉丝骚扰,怎么可能呢?于是“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嘴上抱怨,老先生心里其实还是很得意的。所以诗还要写的,前前后后写了七首。其中最出名的那首——“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收进了小学语文课本。你看,大V的话,不能随便信。

庐山最出名是香炉峰瀑布。因为李白那首“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老少皆知,当地也管它叫李白瀑布。到了这里,苏老先生的淘气病又犯了,写了一首打油诗,“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取笑可怜的徐凝。坦率说,徐凝的“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土是土了点,但也算描摹准确,说“恶诗”还是过了点。不过若不经苏老先生这番歪批,断不会流传到今天。

苏先生的庐山诗都明白如话,李白就丰富得多。李白在庐山颇隐居了一段时日,还专门盖了几间屋子读书。安史之乱,韶华已逝,加上事业不如意,他这一段时间的心情想来是比较复杂的。他写“明朝拂衣去,永与海鸥群”,隐居的意思很明显。《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仙气满纸,却不免怅然。

“庐山高哉,几万仞兮,根盘几百里;峨然屹立乎长江。长江西来走其下,是为扬澜左蠡兮,洪涛巨浪日夕相冲撞……”后人多以李白为庐山诗第一人,但清代翁方纲则认为欧阳修这首《庐山高歌》才最棒。

元代刘仁本说:“山水林泉之胜,必有待夫骚人墨客之品题赋咏而后显闻,若匡庐见于李白之诗”。其实山无名人则不显,人无名山则少诗。不独李白诗有此威力。

“古代庐山的名声,远比黄山名声大得多,这也因为,中国诗史上第一流的大诗人,大多咏赞过庐山,加以庐山处于交通要道之旁,诗人纷至沓来。而黄山僻远,交通不便,名人罕至”,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江西诗词学会会长胡迎健说:“《庐山历代诗词全集》收录了三国至隋、唐、宋、元、明、清、民国以及历代词曲16300余首,作者3561余人,可谓洋洋大观。”

胡迎健说,第一个登上庐山顶峰的是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当时登山无道、人烟稀少。唐代江南开发、交通得到发展,至北宋在庐山之南的星子县置南康军,成为南国咽喉要地——苏轼元丰七年(1084)即是从长江经鄱阳湖,泊舟南康军城前,再入庐山开先寺——诗作也大发展。晚清、民国时期,庐山牯岭一带大开发,谭延闿“苏黄朱陆不到处,涌现楼台忽此山”,胡汉民“李白苏黄惜未到,丘壑尚足为人师”,写的就是这种情况。

滕王阁中流传文人相轻又惺惺相惜的传说

1275年二月,饶州城(今江西鄱阳)被元军攻破,已经去职的两朝名相江万里率全家180余口投水殉国。消息震动朝野,闻者洒泪。江万里在白鹭洲书院里培养出来的最伟大的学生文天祥写了一篇祭文悼念:“星折台衡地,斯文去矣休。湖光与天远,屈注沧江流”。8年之后,文天祥就义,写下《过零丁洋》和《正气歌》,传诵千古。两位先贤的慷慨壮烈,激励了无数后来者。宋末、明末,江西都是抗击侵略的前哨阵地,忠义之士迭出。

以“风骨”论,江西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文化遗产。江西人陶渊明历来被视为高洁之士的标杆,他所代表的隐遁心态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股从未断绝的支流。关于他的隐居地说法不少,但比较可能的情况还是回了老家。最能代表他创作水平的诗歌,大多写于隐居期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令世人向往,在今天更成为都市人的至高生活理想。宋人说“六朝无文,唯陶渊明《归去来辞》”,话虽说得太满,但其诗情确实横溢古今。更有名的《桃花源记》其实是《桃花源诗》的序,但今天人们往往知道序而不知道诗了。

类似的名文还有王羲之《兰亭集序》、王勃《滕王阁序》、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等。《滕王阁序》写于今天的南昌。王勃南下探望任交趾令的父亲,适逢滕王阁重修落成,当时“勃虽在座,而阎公(洪州牧阎伯屿)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延让宾客,勃不辞。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语。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与文章比,我更喜欢这个故事。文人相轻与惺惺相惜,如此矛盾统一又有趣。可惜一年之后,27岁的王勃从广州渡海前往交趾的途中溺水而死。初唐四杰,卢照邻自沉,杨炯早卒,骆宾王出家,才情天纵,无路请缨,惜哉?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创作了“临川四梦”。古城临川,就是今天的抚州。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里,我们能找到王安石纪念馆、汤显祖墓、曾巩读书岩、谭纶墓、陆象山墓、吴澄墓……历代到抚州为官或周游的文人墨客如颜真卿、王羲之、白居易、陆游、谢灵运等,都在此留下大量诗文。

浔阳江头白居易、宋江都留下故事

“乐天曾谪此江边,已叹天涯涕泫然。”这是欧阳修笔下的浔阳江。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天,白居易在被贬江州(今九江)司马的任上,于浔阳江头送别客人。此时距元和十年血雨腥风,惊心动魄的武元衡、裴度遇刺案已经过去一年多,“此地何妨便终老,譬如元是九江人”,诗人的心态,也逐渐由激昂锋锐,转为平淡,甚至消极。

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在中唐时期多专门安置“犯罪”官员,属于变相发配。“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看上去这又只不过是贬谪生涯中一个平淡、失意、无甚可记的夜晚。好在几声拨弦挑破了沉闷,于是有了《琵琶行》。

“九派江分从此去,烟浓一望空无际”——九江为长江通衢,人财富庶。所以在《水浒传》中,施耐庵将权臣之后蔡九安排在了这里。荷尔蒙充盈的城市里,聚集着李逵戴宗、张横张顺、李俊二童,是水泊梁山群落里最具战斗力的团体,是后来宋江一派的核心骨干。“白龙庙小聚义”看似偶然,实则是全书之转折。而一切的伏笔,还在浔阳楼上宋江的那几句歪诗。

江西有座小城叫赣州,近两年很有名。无论国内哪个城市水浸街,她都会被拿出来做正面典型,号称千年不淹的古城。不过后来被证实,古城也是会浸水。从宋代沿用至今的,以福寿沟为核心的城市水利系统的确精巧绝伦,但面对今天的水文形势,还是抵挡不住。

赣州古城据说取灵龟之形而建,是唐末堪舆学大师杨筠松的精心之作。取灵龟之寿,以利城之长久。历史上这里曾是虔州州治,虔为“虎”字头,故又称虎头城或虎城。

赣州城虽不大,但地当要冲,勾连赣粤,是一座名城,周敦颐的《爱莲说》就是在这里写的。文天祥在赣州写下《郁孤台》:“城廓春声阔,楼台昼影迟。并天浮雪界,盖海出云旗。风雨十年梦,江湖万里思。倚栏时北顾,空翠湿朝曦。”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就更有名了:“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古建筑专家吴庆州指出,中国第一个城市八景就是虔州八境,即赣州八景。所以赣州城在中国城市名胜景观营建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苏轼写过《虔州八境》诗,从“涛头寂寞打城还,章贡台前暮霭寒”等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赣州之美。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