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江南渔家景象

原标题:再现江南渔家景象

□记者毛超峥通讯员傅丹丹

鸬鹚敛翼欲下水,只待渔翁口里声。鸬鹚又称鱼鹰,曾是江南地区常见的水禽之一,是渔民的捕鱼好帮手。现如今,在奉化的河面上已难觅鸬鹚捕鱼的场景,而滕头景区的徐建云也成了为数不多的鸬鹚饲养员。

徐建云1999年到滕头旅游景区,从养鱼开始,景区内几乎所有的水生动物都养过。3只鸬鹚从2014年入园以来,一直由徐建云照看。“我从来没养过鸬鹚,一开始感觉压力实在有点大。”徐建云说,为了尽快了解鸬鹚的生活习性,他多次到溪口镇的老渔民处取经,“养动物没有什么技巧,靠的是细心和认真。”徐建云说。

“据我所知,目前全奉化就剩下这3只鸬鹚了,现在这几只鸬鹚也只是为了表演。”说起他的鸬鹚,徐建云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他告诉记者,鸬鹚也会长白发,而且年数越长,脑袋上的白毛越多。

鸬鹚天生怕热,稍不注意就容易中暑死亡,为此,每当气温超过30℃,徐建云就在鸬鹚的棚屋里放上电扇降温。鸬鹚的饮食也需要根据时节调整,天冷时每只鸬鹚每天需吃半公斤鲜鱼,到了夏天则减半。“夏天鸬鹚消化慢,怕吃多了坏肚子。”徐建云说。如果鸬鹚两侧的脸颊泛起了红晕,说明营养开始过剩,徐建云说,这时的鸬鹚精力就特别充沛,也特别喜欢啄人。

3年的相处,徐建云和鸬鹚已经配合得十分默契。表演开始前,徐建云要在鸬鹚的脖子上扎上用箬叶结成的绳扣,绳扣要把握好松紧度,容一只手指穿过,这样鸬鹚既能顺畅呼吸,又不会把鱼吞下去。

每当徐建云用竹竿挑着鸬鹚在景区的河面上亮相时,总能引起游客的围观。徐建云告诉记者,这根3米长的竹竿是指挥棒,每当碰到鸬鹚表演时开小差,只需用竹竿拍拍水面,就能让它回过神来。“每只鸬鹚每次能抓1公斤左右的鱼。”徐建云说,表演结束后,这些鱼就成了鸬鹚们的“酬劳”。

62岁的徐建云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而最让他放心不下的就是这3只鸬鹚。“养了这么多年都有感情了,这些鸬鹚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徐建云说。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