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家大院难以匹敌的风光 九曲黄河第一镇碛口

原标题:乔家大院难以匹敌的风光 九曲黄河第一镇碛口

游走山西,当王家大院和平遥古城已经不再新鲜,云冈石窟和应县木塔也并非首选,或许藏身在黄河边上的碛口古镇能带来截然不同的趣味。

这里曾经因为没有“出镜费”而被《乔家大院》拒绝,但你却能领略到昔日土豪到乔家大院难以匹敌的九曲黄河第一镇的无限风光。

看不尽的霸气山水景

从太原到离石,再去离石转车前往碛口,一路的景致便从高楼林立的城市演变成了熙熙攘攘的县城最终呈现出古朴原始的乡村面貌。这是黄土高原能够带来的最强烈的视觉冲击:中间是奔流的黄河,两侧是延绵的山脉,远处是素雅的灰,近处是厚重的黄。遇到天气好的时候,明晃晃的太阳下,能闻到空气中若有似无的黄河水与黄土地混合而成的独特味道。

从下车的地方沿着山路一直往北走,用不了多久就能看到古镇的入口。镇子的位置,正是湫水河注入黄河的交汇之处,一河之隔的西岸,便是陕西了。

所谓碛口,顾名思义就是“碛”的入口。碛口得名于大名鼎鼎的“大同碛”,称为“天下黄河第二碛”,当地人也简称之“二碛”。(第一碛是壶口) “碛”,音同气,字面意思是指水中砂石积成的石滩。黄河进入陕西吴堡县一段,在穿过秦晋大峡谷后,宽阔舒缓的河面猛然跌入一段约一百五十米宽、落差接近十米,且底部充满了起伏岩石的狭窄河道,顿时水流湍急、浊浪排空、咆哮如雷、声震十里。

纵然景色壮观,可对于当年南来北往的生意人来说,却是非常头疼的事情。由南北上的货船,由此再往前,就再也无法承受水中惊险,因此只能就地停驻,卸货下船,改走陆地交通。久而久之,这里就成为黄河航道上最大的装卸码头之一。在明、清至民国年间,凭借这一水运优势,碛口西接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四省区,东连太原、北京、天津三市,曾经享有“水旱码头小都会,九曲黄河第一镇”的美誉。

山下是香火鼎盛人间,山上自然要供奉着保佑这一派繁华的神仙。黑龙庙位于整个碛口的最高处的卧虎山上,座东北向西南,依山傍水,呈完美的轴对称结构。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供黑龙大王。左右两耳殿分别供奉河伯、财神,其余仓官、金龙、庙童各得其所。历史上,黑龙庙是古镇祈雨的地方,以求摆脱干旱,因此常年香火鼎盛。(保平安的保平安,保发财的保发财,分工倒是挺明确的)

站在庙廊下俯视四周,黄河滔滔,湫水潺潺,古老的碛口镇尽收眼底,美不胜收。这山、水、镇、庙在黄河巍谷之间相映成趣,故秦晋两省遐迩闻名。

数不清的土豪兜中钱

站在古镇入口,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一处大院子,门口的大匾上写着“碛口客栈”,大匾的下面有块小匾,写着院子原来的名字“四合堂”。这处院落面积颇大,曾是当年晋商的深宅大院,整个建筑分为分上下两层,具有非常明显的山西民居特点。据说早几年碛口古镇完全没有开发时,这里便被来自北京的土豪花了区区数十万购入,如今价格已经翻了不知道多少倍,想买下来已经是不可能的事儿了,花百八十块住一晚倒是还行。晚上大红灯笼亮起时,瞬间恍惚进入了张艺谋的电影里。

鼎盛之际的碛口,是一派水上舟船穿梭,岸上商贾如云的景象。从上游下来的货物主要是粮食、麻油、盐、碱、药材和皮毛,叫做“六大行业”。通过陆路运到晋中、河北、山东、河南、京津,回程时,又把东路来的货物,布匹、绸缎、茶叶和“洋板货”(即洋货)运过黄河到陕、甘、宁、蒙。在碛口古镇,处处都能体现到从商之人的务实与聪慧。整个镇子依地势展开,380余家大小商铺货栈,拥挤在这3里多的狭长之地。五里长街从西市街过中市街到东市街,三块功能分区,布局特色鲜明。西市街靠近码头,多为粮油货栈,要说生意究竟有火,一句民谚“碛口街上尽是油,三天不驮满街流”便道尽了;东市街靠近东路出发的起点,是骡马骆驼运输店集中的地段;中市街在碛口镇的中央,连接西市街和东市街,自然是极好的商业地段,汇集了从低层次的服务性行业如剃头店、小吃铺到高档的金融机构,如当铺,票号等等。整个镇子的木材都是从大船上拆下来的,如果细细观察,有些木板上还能够找到与船体有关的特征。

在众多由水旱码头演变而来的旅游景点中,碛口古镇属于开发相对较晚。当地的人告诉我们,曾经热播的电视剧《乔家大院》还跟碛口有段小小的“过节”。说的是《乔家大院》中有一个贯穿全剧并反复出现的细节,当年乔致庸“走西口”,每次要出发时,都有一个特写镜头,他以山西韵味十足的口音喊一嗓子:“走嘞……”。这“走西口”的出发之处,便是碛口。原本的剧本中,这一段要在碛口拍摄,也是占了一定戏份的,然而电视剧开拍时,由于碛口拿不出“出镜费”,因此便被一带而过了。(想起旧时何等富裕排场,如今穷也是穷得心酸……)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