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奥地利听音乐会 金色音符回荡在维也纳

原标题:去奥地利听音乐会 金色音符回荡在维也纳

来到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不去金色大厅听一场音乐会似乎有些说不过去,因为它的名气实在太大。所谓“金色大厅”(德语: Gro•er Saal ),全称为维也纳音乐协会金色大厅,它并非一座独立的建筑,是音乐之友协会大楼的中间部分。大厅里金碧辉煌的装饰和无与伦比的音响效果,通过每年全球电视直播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展现在世人面前,使得金色大厅名声大噪,成了很多人心目中的音乐圣殿,被誉为世界五大音乐厅之一。

每年七八月份的旅游旺季,金色大厅几乎每天都会上演一场主要面向世界各地旅游者的音乐会,由维也纳莫扎特交响乐团演出。演出的门票在维也纳市内很多景点都有出售,那些穿着宫廷古装的售票者看到我们这些亚洲面孔甚至会说几句简单的中文。

“长方形鞋盒”的独特设计

金色大厅始建于1867年,于1869年竣工,至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建筑。外墙黄红两色相间,屋顶上矗立着许多音乐女神的雕像,古雅别致。一走进音乐之友协会大楼,抬头一看,门厅走廊的拱顶一片金黄,步入金色大厅之后,更是陷入了金色的海洋:金色的天花、金色的墙、金色的浮雕、金色的门窗、金色的栏杆、金色的舞台,在巨大的吊灯照耀下,到处都是金光闪闪。只有到了这里才能体会到“金碧辉煌”的真正含义。

金色大厅内共有1744个座位和大约300个站位。它的形状呈长方形,长48.80米,宽19.10米,高17.75米,比我们通常所见的大多数音乐厅都狭长,被戏称为“长方形鞋盒”。虽然这个“长方形鞋盒”过于狭长了些,但建筑师对共鸣与传声很有研究,大厅的天花板为平顶镶板,高台木制地板下也是空的,共鸣效果非常好;楼上包厢的分割与墙面女神柱的排列也都经过精密的计算,声音流动性最佳。大厅两侧的数十个音乐女神像,除了装饰作用外,对整个音乐厅的声场改善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对原本直接撞击到墙壁上的声音有延长和舒缓的作用。在这里,弦乐器与木管乐器、木管乐器与铜管乐器的平衡达到了巧妙无比的境界,厅内的听众不论坐得远近高低,都能享受到一样水平的音乐演奏。难怪有人曾说:“只要有金色大厅,世上就不需发明麦克风啦!”

视觉与听觉的双重盛宴

维也纳莫扎特交响乐团的演出,因为要面向世界各国游客,对听众着装的要求没有那么严格,否则我们这些人上哪儿去借晚礼服呢?乐团的所有成员都穿上了宫廷乐师的礼服,头戴金色的假发套,和我们印象中的莫扎特一个发型,让人有穿越时空之感,仿佛回到了古老的欧洲宫廷。

演出的曲目对于一般的古典音乐爱好者来说,大都耳熟能详,既然演出者是维也纳莫扎特交响乐团,理所当然,演奏的大部分都是莫扎特的作品,如:《小夜曲》、《土耳其进行曲》、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片段等。当然,一些施特劳斯家族的作品如《蓝色多瑙河》、《闲聊波尔卡》等也在其列。乐队指挥的幽默潇洒与乐团精彩的演奏,博得听众的阵阵掌声,能身临其境来到曾在电视上看了无数次的音乐厅,沉浸在熟悉美妙的音乐旋律之中,绝对是奥地利旅行中不可或缺的珍贵体验。这种身临其境的氛围和体验,是再高级的音响设备也无法营造和还原的。

这次在金色大厅欣赏音乐会对我来说之所以印象特别深刻,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坐席的位置极其特殊。以往观看音乐会,都是端坐在舞台正前方。而这次我却紧贴乐手,坐在乐队的侧后方,这种金色大厅特有的坐席布置,给我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全新的视角让我从头至尾都只能看到乐队和独唱演员的背影,但指挥家丰富的面部表情却一览无余,还能体会到乐手丰富的动作细节,包括何时给乐谱翻页,连乐谱上的音符都清晰可辨,实在是一种难得的体验。

脚下的舞台,木质地板上坑坑洼洼,布满了岁月的痕迹,显得那么的古朴。这份厚重感是任何工业“手抓纹”地板都模仿不了的。

曲终人散,随着退场的人流再次回到大厅前的广场上,回头望去,夜色中的金色大厅比白天更显辉煌。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