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再现 大型红色经典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上演

原标题:经典再现 大型红色经典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上演

《霓虹灯下的哨兵》(摄影/苗伟)《霓虹灯下的哨兵》(摄影/苗伟)《霓虹灯下的哨兵》(摄影/苗伟)

(通讯员 赵国朋) 11月17日、18日晚,由中共烟台市委宣传部、烟台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烟台市文化馆、烟台市戏剧家协会、烟台市群众文化学会出品的大型红色经典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在烟台大剧院上演,两晚的精彩演出让2000余名观众重温经典。

经典永流传唱响红色新赞歌

《霓虹灯下的哨兵》以“南京路上好八连”的事迹为题材,艺术地反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初期,在霓虹灯闪烁的大上海经历的一场特殊的斗争。面对国民党反动残余“腐蚀拉拢加破坏暗杀”的阴谋,八连战士在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艰苦奋斗,克己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抵制了资产阶级“香风”的侵袭,锤炼出了“拒腐蚀,永不沾”的革命意志。

1962年,沈西蒙、漠雁、吕兴臣集体创作的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部队前线话剧团首演,伴随着这部话剧在全国的轰动,“南京路上好八连”也叫响了全国,“拒腐蚀、永不沾”的精神广为流传。

如何让经典剧目在烟台大地上焕发出新的时代活力?烟台市文化馆闻笛话剧团下了深功夫、细功夫、苦功夫,立志向广大观众奉上一台高质量的祖国70华诞献礼之作、弘扬革命精神的致敬经典之作。

首先是组建了实力强劲的创排团队,特邀北京市青年话剧团团长、中央戏剧学院的周文宏教授担任导演,由来自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顾屹担任舞美设计,聘请原烟台话剧团编导王致仁先生担任艺术总监。

同时扎实开展素材收集准备工作,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对服装、道具、化妆等环节精益求精,就连的袖章怎么贴、绑腿怎么系,都要求得非常细致严谨。

此外,全体演职人员付出了长达7个月的辛劳与汗水,自今年5月建组以来,来自中央、省话剧院的多名资深艺术家与烟台优秀青年演员们兢兢业业不分昼夜加紧排练,每一场排练都是高标准、严要求,以每一场高质量的排演成就了最终献给观众的震撼演出。

创新不止步彰显时代新风采

剧院外夜风凛冽,剧院内暖意融融。台上,演员们投入演出、浑然忘我,台下,观众们聚精会神、专注观看。演出结束后,剧院内热烈掌声经久不息。

这既是经典的魅力,也是创新的成果。首先是对剧本进行成功地再创作。在充分尊重原作的基础上,《霓虹灯下的哨兵》先后七易其稿,删减了原剧本中不太关键的情节,将三小时的大戏精华浓缩至两个多小时,让剧情更加合情合理、节奏明快、更富张力,让经典故事得到新的升华。

在舞美设计上更是大胆创新,开篇独具匠心地增加了炮火硝烟的战斗场景设计,令观众眼前一亮。此外,还利用现代舞台技术,将原南京路、军营和黄浦江等场景从单一平面设计改为立体布景,随着剧情的推进,舞台场景也随时切换,更加真实地还原故事时代背景,让观众更有代入感,也让整台话剧更富感染力。

情怀深厚烟台艺术创作焕发新活力

话剧在烟台有着非常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据《烟台文化志》记载,1911年,刘艺舟等话剧演员在烟台登台演出,深受群众喜爱,这是话剧艺术第一次登陆烟台。1960年烟台市成立地区文工团,后更名为烟台市话剧团。

1971年由烟台市群众艺术馆(烟台市文化馆前身)组织演出经典剧目《雷雨》《年轻一代》《艳阳天》等戏,受到烟台市民的热烈追捧,曾一度一票难求,话剧艺术在烟台正式扎根。

1976年,烟台市话剧团复排将军戏剧家陈其通先生的话剧《万水千山》,成为当时全省上座率最高的一出戏;1977年-1987年,《霓虹灯下的哨兵》《枫叶红了的时候》两部剧在全国巡回演出,均超过百场。今天,烟台本土话剧团再次演绎《霓虹灯下的哨兵》,体现了以烟台话剧为代表的本土艺术创作历久弥新的生机与活力。

闻笛话剧团是烟台市文化馆四个馆办乐(剧)团之一,成立于2019年,骨干成员均是拥有专业学历背景的艺术人才,与烟台文华爱乐乐团、烟台华韵民族乐团、烟台文化现代乐团一起,每年举办公益演出10余场,为烟台市民献上家门口的高质量艺术演出,丰富市民文化生活。今年7月,在烟台召开的2019中国文化馆年会上,烟台艺术志愿团队打造创新模式得到与会代表们一致赞誉。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