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得太多“学”得太少?暑期研学游含金量几何

原标题:“游”得太多“学”得太少?暑期研学游含金量几何

每逢暑期都是旅游市场的旺季,从近两年来看,暑期旅游不再局限于传统单一的观光游览,研学游逐渐兴起,目的是通过“研学”和“游玩”相结合,让学生能够领略异地风土人情,增长见识和文化修养。从目前来看,在全市范围内,研学游成为了很多学生暑期的必修课,或者说是一股潮流。

7月初,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全国1978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了一项有关暑期研学游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4.9%的受访家长为孩子购买过暑期研学游项目,小学高年级学生参加的比例最高。关于效果,75.0%的受访家长感觉孩子暑期研学游的收获通常低于家长预期,“游多学少”被指为研学游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

【暑期研学游持续升温】

打开各大旅游网站不难发现,暑期研学游品类繁多,从国内范围来看,有青海湖+茶卡盐湖的“骑士精神游学营”、西双版纳“傣族文化体验游学”等;从全球范围来看,有美国西海岸+黄石公园16日游学、欧洲名校体验等。

研学游的兴起,与家长更年轻开放的教育理念分不开。市民刘女士的儿子正在读初中,今年暑期去了欧洲游学,在去年的暑期去了澳大利亚游学。刘女士告诉记者,这已经是儿子第四次出国:“如果通过研学游这种方式能够让孩子更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提高外语能力,相信对他将来无论是出国留学还是工作都会非常有益。只要经济条件上能够跟得上,我们还是很支持的。”

7月30日上午,市民苏先生将10岁的女儿送上了开往青岛的列车,这是女儿第一次在没有父母的陪伴下出行。苏先生在略显焦虑和担忧下还是对孩子的这次出行充满期待:孩子长大了,参加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开阔视野,更能够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领先国际工作人员庄严向记者介绍,近年来公司国外游学的接待量呈逐年上涨趋势,其中2019年暑期较去年同期就上涨了20%,增长原因主要来自于家长教育观念的变化。“现在中小学生的家庭普遍都很年轻,‘80后’已经成为家长的主力,在教育的理念和投入上都越来越开放。都认识到暑期不应该只是让孩子憋在各种辅导班培训班里,而是应该选择走出来看看。”

携程旅游日前发布的《2017-2018年度中国游学旅行报告》显示,我国研学游每年有近1000万人次参与。预计三年内,参与人数有望翻番,前景广阔。越来越多中国家庭青睐去国外参加研学游,业务量每年都在快速增长。

【警惕研学游背离初衷】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我市中小学生及家长对暑期研学游的热度不小,在项目选择上会更加关注目的地的旅程安排,毕竟“学”才是更想达到的目的。从国内范围来看,更倾向于选择北京、杭州、西安等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费用多在几千元;从全球范围来看,学生和家长们倾向于选择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留学热门国家,费用在2.7万元至4万元不等。从一家海外游学提供的明细表上可以看到,海外游学的课程中设置海外留学预习课程、国际夏令营等,这也迎合了家长想要通过研学游来为孩子将来留学做前期准备的初衷。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从国际经验来看,研学游对大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旅游来增长见闻、提高素质很有效果:“总的来说,研学游是一件好事。参观革命圣地或者历史文化古迹,能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祖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能了解异域文化、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到野外接受生存训练,能够强健体魄、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记者从我市一家美术培训类学校组织发布的暑期研学游行程表中看到,7天的台湾研学游之旅,安排的“游”要明显多于“学”,除了体验欣赏当地标志性景点,体验当地风土人情外,有关当地艺术类教育的课程少之又少,与艺术游学的初衷背离。

与此同时,戴斌也指出研学游中存在的不规范现象同样引人深思:“有些机构发展研学旅游,过于强调经济导向、旅游线路安排,对游学过程中教育、科技、文化、民俗等方面的重视程度相对比较薄弱。”戴斌举例说,到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游学,并不只是看看而已。要想达到预期效果,必须对组织者和接待人员有相应的要求。孩子们去看一个科技馆,是走马观花地看,还是请专业的科普人士作讲解,差别很大。

【提升市场准入门槛呼声渐高】

“由于缺乏教育与旅游的双资质,这个行业内还存在个人从业者以个人名义或者挂靠海外某个陌生机构的名义进行招募游学,这对学生的安全保障和游学质量都存在风险。”庄严说。确实对于家长来说,研学游最重要的一点,首先是安全问题,然后是游学质量问题。就像调查问卷中所显示的数据一样:对于提升研学游产品质量,74.8%的受访家长建议提升市场准入门槛,严查机构资质,62.4%的受访家长希望出台行业标准,53.9%的受访家长希望教育和旅游等部门对研学游机构加强监管。

去年暑期,市民陈女士花费3万余元通过济南某教育机构为孩子报名参加了去英国各大名校的游学活动,但孩子在回来后的反响却是整个活动都在参观各个学校,除了记住了几所名校和几处景点的名字外,其它一无所获。

在研学游兴起之后,市场上的项目品类繁多,承办机构也是五花八门,除了学校统一组织外,市场上的旅行社、教育培训机构等都成为了外出游学的组织承办方。但这种热度的背后却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难免会出现为了追逐利益降低游学质量的现象。将普通旅游产品包装为研学游,行程却是走马观花,前期宣传中不乏国内外各大名校体验感受,实则只是在校园里转转,起不到真正“学”的作用。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部分游学机构正是瞄准了父母们对研学游的高期望,出现了定价过高的问题,甚至存在某些不规范的操作行为。“规范游学市场不能仅靠行政部门偶尔集中整治,要做到更加公开透明,需要更加有力、健全的法律保障,这是最关键的。”储朝晖说。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