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烟火——栖霞抡花灯

原标题:不一样的烟火——栖霞抡花灯

抡花灯是流传于胶东半岛腹地—————栖霞的一种民间游艺活动,可谓大人们的专利,少年儿童是绝对玩不得的。据一些抡过花灯的村老回忆,这种烟火表演形式至少应追溯到清朝中后期,到民国初年达到鼎盛时期。有的地方管抡花灯叫“抡花儿”,有的地方管它叫“放烟火”。

抡花灯的举办时间都在每年的正月十五晚上,因为这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民俗节日,嗣后,就要开始拾掇庄稼地了,闲空自然就不多了。是夜,人们举家来到街上,放爆竹、放烟火,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抡花灯的主要材料是生铁和木炭。生铁最好是破锅铁,可砸成比黄豆粒略大的小铁块儿。过去生铁短缺,需好事的人挨家逐户收集,村民们乐于看热闹,无不踊跃捐献。木炭最好用山上的柞木。材料凑齐了,还要用粗铁丝编结笼子,要底粗、腰细、口缩,可大可小,一般准备两个,也可多做几个,以便延长表演时间。

抡花灯要事先准备扎一个木架子:一根竖杆,高约三四米,粗若茶杯,在顶端固定一横杆,长约二三米,以三角架固定不动;横杆两端凿一个眼儿,用铁丝穿过眼儿并打扣儿,下拴一根2米左右的麻绳,用来挂灯笼;竖杆的中下部,绑一根40公分的短横杆,作为摇动竖杆的把手。

当木炭、生铁砂子准备齐全,就要装在铁笼子里,先铺上一层茅草,再铺上一层木炭,上面放上一些铁砂子,如此这般,层层铺设,直至装满,然后将其挂在横杆两端垂下的绳子上。表演时,在场中央的地上挖一个浅坑,由两个壮汉将竖杆栽在小坑里,再培上一点土,然后由另外两个人分别点燃笼子里的茅草,随着竖杆的转动,还要把灯笼往前送一圈,等灯笼甩起来方可松手。这时两个壮汉开始你来我往摇动竖杆,随着转速加快,两个灯笼由垂直逐渐形成水平状态,风助火威,火借风势,火苗越来越旺,点燃了木炭,融化了生铁,铁水顺着笼子的孔儿被甩了出来,但见金环旋转,火花飞溅,璀璨夺目,流光溢彩,甚是刺激,好不壮观!

抡花灯一般需十几分钟甚至半个小时,由于表演者体力消耗大,需要不断地换人,外边的两个人要眼疾手快,躬身跑到竖杆下面,接过摇把,继续表演。铁花凭借惯性,一般不会落在表演者身上,不过,为防不测,一些人会用瓢扣在头上。等灯笼里的生铁砂子所剩无几了,抡花灯的人放慢转速,为防灯笼烫人,事先要安排人手持木棒将灯笼挡住并摘下。

抡花灯都是与舞狮子等娱乐活动一起表演,一般在天黑之后,先响锣鼓,然后舞狮子、踩高跷、跑旱船、骑毛驴等一一登场;人们听到铿锵的锣鼓声,便放下碗筷,举家出去看热闹。观众越来越多,最精彩的抡花灯便开始了。

乡间还有许多游戏,如滑冰、顶膝盖、仰面背趟等。现在,社会已进入电子时代,儿童们学习之余,几乎全泡在动漫世界里,压根儿就不晓得早年乡村儿童那些娱乐方式,就连他们的爸爸妈妈也茫然不知,只有爷爷奶奶还依稀记得那些消逝在岁月深处的游戏,这对于乡村文化的传承,不能不说是一个莫大的缺憾。(林红宾)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