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文化里的"年味儿" 庙会渔灯节闹元宵猜灯谜

原标题:胶东文化里的"年味儿" 庙会渔灯节闹元宵猜灯谜

春节,除了走亲访友,在烟台可以感受到哪些“胶东年味儿”?近日,市文广新局发布了“烟台市2016年春节期间文化活动”方案,通过活动可以看出,民间艺术表演,书画、文物、灯谜、春联,庙会等活动将在我市各区登台亮相。春节,在各类文化活动中感受传统胶东文化,也是不错的选择。

正月里来赶庙会

“正月初九赶山会,正月十五赶庙会。”这句仍流传于烟台街巷的“老话”,至今仍有着活力。猴年2月12日(正月初五)—2月17日(正月初十),“毓璜顶庙会”将如期而至,它像往年一样,将为市民带来各类民俗活动。

庙会,也被称作“庙市”,是中国市集形式之一,唐代就已经存在,一般会在寺庙内或者附近举行。早期的庙会,实际上就是祭祀活动。在烟台,有两个庙会最让老烟台人怀念,一个是大庙的庙会,另一个就是毓璜顶玉皇庙的庙会。据介绍,这两个庙会有所不同,大庙是渔民祭拜海神娘娘,也就是南方人所说的祭妈祖,而毓璜顶则是北方传统的向上天祭拜。

直到现在,老烟台人还流传着正月初九赶山会,正月十五赶庙会。其中,“山会”就是指的毓璜顶庙会,“庙会”就是大庙的庙会。其实,毓璜顶玉皇庙要比大庙早很多年。烟台每遇旱涝灾害,百姓就习惯来毓璜顶祭拜,希望祭拜之后能够风调雨顺。在2010年,毓璜顶还曾出土一块记载1889年烟台大旱后官民来此祈雨的石碑。

说起庙会,就不得不提毓璜顶文化。以现在的行政划分,毓璜顶玉皇庙建于元末,是芝罘区第一个道教庙宇,毓璜顶是芝罘区道家文化的发源地。在已故学者谭鸿鑫的《老烟台春秋》中记载,玉皇庙最后一位道家住持对“蟾窟映奇山”作过讲述,该典故说的是元末全真教华山派道士路过此处,见蟾吐金光,于是在此化缘建庙的事。此外,毓璜顶是历代“四方之迁客骚人无不以游斯境为幸”的地方,最出名的,要数小蓬莱和向若亭。而这两处风景,自建立时就被文人赋予了一种独特的“绅士文化”: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老子文化。小蓬莱,也就是吕祖庙,建于清光绪二年,上面题刻着“仙山飘缈”、“弄月”、“吟风”等字。柱上楹联是:“金碧池台云霞照灼,丹青巗壑风月澄莹”。这些题字不仅把小蓬莱的风景写得淋漓尽致,更蕴含着追求道、自然、天地相谐和的思想。而向若亭名字取自《庄子·秋水》,让人想起海神虽“万川归之”而“未尝以此自多”的宽广胸怀与天外有天、不敢自大的清醒理智。这与小蓬莱上的题词一样,都凸显出文人骚客的闲情逸致,也延续了文人绅士高雅的审美取向。

建国初期,玉皇庙因年久失修残破待补,政府多次拨款对其进行修缮,特别是1982年将毓璜顶辟为公园后,于1984年、2001年、2003年先后对古庙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缮。2006年-2007年又增建了“瑶池园”和“鸿宾楼”两处景点,使毓璜顶公园面目一新,真正成为市民休憩、娱乐的良好场所。为了满足市民休闲健身的需要,2006年1月1日,公园面向市民免费开放,成为烟台市首座免费开放的公园。

渔灯节上话传统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十四,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渔民迎来他们一年一度的盛典――“渔灯节”。渔民们用传承着数百年的渔家民俗,在节日的欢乐中祈求新的一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鱼虾满仓。今年2月20日(正月十三)及2月21日(正月十四),在开发区初旺村和芦洋村,将迎来初旺渔灯节和芦洋渔灯文化节。每值此时,在街道办事处、村(居)的组织下,渔灯节期间的三处渔港灯笼高挂、万旗飘红、锣鼓喧天,呈现出了浓厚的节日氛围。在初旺村大红的拱门组成的长廊前,该村村民初乃跃一家人抬着硕大的鱼和猪头等祭品,一边扭着秧歌,火红的鞭炮放了一路。

渔灯节为胶东各渔村独具特色的民俗节日,是从我国传统的正月十五闹花灯的习俗派生出来的,至今已有近五百年历史。它是流行于蓬莱境内山后初家、山后陈家、山后李家、山后顾家、沙窝孙家、芦洋6个渔村的节日,但其起源何时无详细历史记载。据渔村老人推算距今至少有十五六代人之久。该节最早源于神灵崇拜。从前,渔民打鱼所用的船都是木头制造,型大质劣,出海时常船毁人亡。为求得身心的抚慰,人们便臆生出龙王和海神娘娘等神灵,并虔诚地拜祭以求得护佑。因此,以前胶东沿海各地普遍建有龙王庙和娘娘庙,且香火极盛。为集中统一祭祀,人们又把新年后鱼讯开始前的某一天确定为渔灯节,通过送渔灯的方式向神灵祈福纳祥。灯,取鱼虾丰登之意,又可照亮引路,使神灵认人识船并予以关照保护。所以,渔民对该节十分重视,所举办的拜祭活动也极为隆重,其影响力也在全社会逐步放大。然而,同样的渔灯节,其节期各不相同。如,山后初家、沙窝孙家、山后李家为正月十三,山后陈家、山后顾家、芦洋为正月十四。

初旺是现今胶东最大的渔村之一,每年农历正月十三举办的鱼灯节在胶东最具代表性和较大的影响力。由于如今的渔船工具都较为先进,海上发生的风险大大降低,因此,节日的迷信色彩被逐渐淡化,现已成为人们欢庆丰收,期盼美好和进行文化娱乐的渔家节日,当地办事处和居委会因势利导,把渔灯节与创建和谐社会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紧密结合,从而突出了节日的时尚性观赏性和教育娱乐功能。

近年来,区文化部门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使渔灯节被赋予了丰富的时代内涵,并得以发扬光大。2006年,渔灯节入选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又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观花灯猜灯谜闹元宵

春节期间,市民的“好去处”可不止庙会和渔灯节。在元宵节期间,各类观花灯、猜灯谜闹元宵活动,也陆续登台,为市民带来胶东民俗活动。

如,由烟台市文广新局主办,芝罘区文新局、烟台市文化馆承办的“庆新春”健身秧歌大赛将于2月22日(正月十五)在南山公园开幕。同天。“新春灯谜竞猜”、“正月十五灯谜会”将在牟平图书馆,及万华社区、信达社区“开擂”。此外,芝罘区幸福街道“闹元宵猜灯谜”将在2月18日(正月十一)在新世界社区、幸福河社区开幕,“元宵节猜灯谜”将于2月19日(正月十二)在永和社区、福茂社区、怡海苑社区开幕,罘区通伸街道“迎新春,猜灯谜联谊会”也将于2月21日(正月十四)在通伸前进路社区文化中心与市民见面。

说到“猜灯谜”,也叫“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文娱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2000年,烟台图书馆就开展了针对小读者的“迎新春小读者灯谜会”。作为元宵节的一项传统活动项目已连续举办15年。其灯谜会展出谜语450条,包括字谜、成语谜、动物谜、植物谜、天文地理谜、名著名人谜、期刊杂志谜等等。为充分发挥小读者的聪明才智,在谜语的编选上,也注重符合少年儿童的特点。而在去年,烟台山景区从四川自贡引进的花灯上千个,30多个品种祥和喜庆。在甘肃引进的灯谜,更兼具了甘肃灯谜在长时间的文化交流中去粗取精,不断的思辨,将传统与现代气息相结合,使“陇上灯谜”闻名于全国。上千花灯和3000余条“陇上灯谜”悬挂于烟台山景区内,给市民增添了节日的气氛。

花灯,又名灯笼。灯笼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汉族传统民俗工艺品,在古代,其主要作用是照明,由纸或者绢作为灯笼的外皮,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条制作,中间放上蜡烛或者灯泡,成为照明工具。花灯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时代的文化产物,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如今,花灯多用于春节、元宵等节日悬挂,为佳节喜日增光添彩,祈求平安。

在烟台,每年看花灯也是不可缺少的春节亮点。往年在文化中心广场等,春节都会有10余组花灯亮相。其花灯也主要围绕烟台特色“人间仙境·醉美烟台”设计,主题偏向幸福、生态、迎春、接福这几个亮点,在造型上采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有资料显示,在2013年18组大型花灯亮相港城,分别是脸谱、如意拱门、盛世辉煌、水果之乡、金玉满堂、花开鸟啼、孔雀开屏、祥瑞中国结、八仙过海、孔雀门、鸟语花香、大蛇门、金蛇送福、恭贺新春、花开朵朵、新年吉祥、雪花飘飘、蝴蝶纷飞。(YMG记者 慕溯)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